志愿者在辅导当地老师备课。友成基金会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英男)“走!下乡支教去!”说这话的,不是年轻的大学生,而是一群头发花白的退休教师。去年3月至今,103名平均年龄60岁的花甲志愿者,在友成基金会“常青义教”项目的组织中先后奔赴广西深山的国家级贫困县,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读书的希望。
老教师希望学生“坚持读书”
5月13日上午,退休教师金洪滨坐在甲篆中学的操场上,周围聚满了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和金老师聊着天。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是他们的“老熟人”了,来自南宁市的“常青义教”志愿者教师。
金洪滨是友成基金会的“常青义教”项目第一批援教的志愿者,这是他一年来第9次来到甲篆中学支教了。
看着眼前活泼懂事的学生,金老师眼神中既有欣慰,也透露着难以掩饰的担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好,这里的孩子或者没有钱读高中,或者家长不让继续花钱读高中,初中基本就是他们学业的最后一步。
金老师回忆说,曾经一个学生给他发短信,问“金老师,您说我们为什么学习?”他回复说,只有读书,才能有比现在更好的人生,打工不应该是你们现在的选择。
“我不能向孩子讲人生的大道理,因为在这样小的年纪时,他们背负的却是城市孩子们难以理解的‘生存压力’,还有父母的压力,美好的人生对这些孩子来说往往就是能挣钱生活下去。”金老师说,“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好,却因为贫困读不起高中,能不能帮帮他们?”
同学会聚来“守望者”
“守望者”是友成基金会“常青义教”下的一个项目,主要是组织退休教师支教,这个项目的成立是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同学聚会“聚”来的。
汤敏介绍,2009年,他参加了南宁师范学校的同学聚会,聚会中有许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同学表示“想贡献点余热”。看着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人生热情的老教师,汤敏立即想到了贫困地区那些教育资源落后的学校和孩子们。于是他有了组织退休教师支教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议,就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和支持。去年3月,“守望者”项目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有103位退休教师参与进来,平均年龄60岁。
义务支教重在提高教学水平
与大学生支教不同的
是,“常青义教”志愿者们的工作重点不是参与一线教学与管理,而是通过成立考研组,培训教师的形式,帮助提高支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与大学生志愿者相比,退休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能从人生的角度来考虑孩子们的心理,而经济的无忧也让他们更能投入地“奋斗”在支教岗位上。
“许多同龄人在家看孩子,支教是我们另一种退休生活选择,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家里人基本都理解。”支教老师温妮妮说。
“我们并不是有多高尚,这样的事总要有人做,我们既然有能力也有兴趣,能帮助孩子们是一种快乐,退休后也更有价值感。”来自广西大学的一位历史系教授说。
“每批志愿者服务一个月,学校与政府不用花一分钱。”友成南宁志愿者驿站副站长廖代宁说。
狂热志愿者“拉人”成“疯”
一位志愿者说,这是一支快乐而近乎“狂热”的支教队伍,如果问起老师们如何来到偏远山区的,几乎都是一个答案:从同学或朋友那听说后参加的。
他介绍说,除了自己来支教,大家经常会回到城市“拉人”。每次听到有朋友或者原来的同事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了,这些志愿者们就会打电话过去,“一起去支教吧!”在他们的感染下,了解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情况后,更多的退休教师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有一次,一位退休老师在去往支教学校的大巴上,将一位在广西留学的比利时女学生都拉进了支教队伍中。”不久,深山里的孩子们就可以听到外国志愿者的英语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