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摆脱“道德无力感” 增强道德自信
2012-03-28 06:47:3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71次 评论:0

摆脱“道德无力感” 增强道德自信

阮 青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来,道德领域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使社会上对国民道德和素质的讨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那么,真的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走到了“道德崩溃的边缘”吗?我觉得不是。那症结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很多人在面临道德考验时表现出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把它称之为“道德无力感”。也就是说,在马路上看到老人倒地,看到小孩躺在血泊之中,有的人走开了,可能不是不想救,而是觉得不能救,不愿救,不敢救,因为不知道伸出援手的同时,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带来多少麻烦,甚至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处在一种深深的“道德无力感”之中。
  
一、造成“道德无力感”的三大原因
  产生这种“道德无力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是广泛存在的信任危机。相互信任是一个健康理性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信任,而是相互猜忌,总是担心别人害自己,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结果是,能伸的援手不肯伸,能帮的忙不肯帮,人人成为冷漠的看客,人人也都可能成为被看客的冷漠所伤害的牺牲品。
  其次,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着人们更加关注利益,这样,有的人就可能为了谋取眼前利益而不惜抛弃人格,牺牲信誉。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长期忍受着贫困的物质生活、高压的政治环境、匮乏的精神生活、压抑的个体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大解放,带来了人性大解放,同时也似乎带来了人欲大解放,长期以来受压抑的欲望以勃兴的姿态高调反弹,甚至冲破了道德观念、政治原则、价值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迷茫、彷徨、失落,甚至丧失了自我。
  再次,一些被认为是违背了社会良俗的司法判案,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社会信任体系更加脆弱。为什么“彭宇案”、“许云鹤案”在社会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个中原因引人深思。其中透露出的最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信号就是,人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传统的道德理念与当代维权意识关系极为重视,这无疑是对改革和完善社会司法体制进行的理性思考。
  
二、如何摆脱“道德无力感”
  首先,要重塑道德主体,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
  如何培养国民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这当然是教育、引导和规范,尤其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规范,使国民产生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把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应该讲,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优良的传统。孔子主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肯定主体自身具有趋向“仁”的内在自觉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通过克制、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如此反复多次,礼中所包涵的道德精神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仁”这个最高的价值目标。在这个方面前苏联有着很深刻的教训。苏共垮台后,有人总结其垮台的教训之一是,“有些东西把人说厌了,说烦了,说恨了”。今天,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所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多样性、多元性、差异性、异质性的客观现实,我们该对国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怎样进行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必须很好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系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
  其次,可以探索用法律来解决道德难题,用良好的规章制度来保证道德规范的实现。这既需要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为道德规范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具体制度的设计为道德规范的实现提供具体依据。目前民众对相关立法的呼声非常高,深圳市已经就《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出台一个条例就可以预见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解决各种新问题。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再次,我们可以考虑采取必要的、恰当的仪式,把道德规范通过长期的积淀而内化为主体的基本素质。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入学第一件事是朗诵《公民价值观》,美国人听到国歌一定要立正。这是一种仪式体验教育。因为仪式是价值追求的实现形式,能够使人产生一种神圣感、自豪感和归宿感;仪式又表现为一种公开的承诺,使人确立一种价值目标,引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去拼搏;仪式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宣示,为自己确立一种行为规范,既可以得到他人的监督,又可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看看今天的中国,因为缺少正当的仪式来引导民众,团结民众,歪门邪道的东西必然盛行。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民族道德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带来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部分人也出现了信仰缺失、信念错位、精神懈怠、心理焦虑、认知迷茫等消极现象。如何重树信仰、确立信念、解疑释惑、疏通思想、端正认知、安顿心灵、振奋精神,是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已经深刻意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的落实需要我们长期持续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阮青/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摆脱 道德 无力 增强 自信
上一篇道德义愤与自私的道德主义者 下一篇切莫让网络谣言毒害我们善良的心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