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道德义愤与自私的道德主义者
2012-03-28 06:49:2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55次 评论:0

道德义愤与自私的道德主义者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近年来发生的公共事件几乎引爆了一场国民道德素质大讨论。当我们用一个指头在指向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指头往往是指向自己的。提及社会道德,大家都是目光向外的,似乎都在说一个事不关己的事情。人们常常用双重标准来使用道德:对他人,用紧的尺码去度量;对自己则用宽的尺码。在道德评价上,习惯性地“外紧内松”,习焉不察,致使我们总是把挑剔的目光对着别人,将宽松的尺度留给自己。而且,人们的道德自省与道德实践之间产生的“逆差”愈来愈大。结果是:人们激起的道德义愤更多地指向他人,而不是指向自己,一致对外的道德批评,而自己好像拥有毋庸置疑的道德豁免权。社会不满渐渐淤积起来,进而变成四处漫延的道德泥石流。
  为什么国人一个个变成自私的道德主义者呢?道德作为解决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软约束”,其原则应是公平的,对己与对人的标准也应是平衡的。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把自己的“不欲”作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基点。只有“克己”,才能“复礼”。如今,利他主义的道德上行线似乎走不通了,相反,利己主义却大行于人世间。
  世风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严重错位,是因心与物的倒置引发的。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为物质所困,为生计所累,心中满载着物欲的痛苦,怎么也敞亮不起来。等到我们不稀罕物质的时候,痛苦却一点也没少,甚至还变本加厉。因为在我们心中,欲望在加速度奔跑。物质的乌龟怎么也跑不过欲望的兔子。心为物所役,就失去润泽的心性、温暖的善意,就会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重,丧失对大自然之美的敏感。当代中国就遇到这种情境。为什么那么多路人在面对生命惨剧的时候,竟然失去“物伤其类”的恻隐之心,没有丝毫的生命痛感?因为这些人心中满满地装着“物化”的自己。我们的道德草原曾经是水草丰美,如今却大面积沙化、盐碱化,只剩下星星点点的骆驼草,在艰难地坚守着。
  以前,大家被困在贫穷的围城里,好像不觉得很苦,人际关系也相对单纯;如今,大家脱贫了,小康了,烦恼却像高利贷似地缠着我们,挥之不去,不招自来。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究其原因,从世道的角度来看,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横亘着“物质”。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旦被“物质”主宰,道德的篱笆就难以挡得住人与人的争执与冲突。人与心的关系,一旦被“物欲”控制,即会人心离异,心神不宁。1935年,许地山在北京大学作了一个《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演讲,他谈到心与物的关系,说了这样一段话:“物质生活虽然重要,但不能无节制地享用。沉湎于物化享受的民族是不会有高尚的理想的。一衣一食,只求充足和有益,爱惜物力,守护性情,深思远虑,才能体会他与宇宙的关系。那只会享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物质与性灵,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了。一个民族如果沉湎于拜物教,将对物的占有作为共同体的旨趣,这种民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很难巍峨起来的。
  面对物质主义沙尘暴,我们的精神防护林在哪里?面对不断恶化的道德水土流失,我们如何加固社会道德的护坡堤?
  首先从你我自己开始吧。与其把一个手指指向别人,不如把手放在心口,扪心自省,把它从“物”围城中救出来。与其在大庭广众之下指摘他人的失德,不如在自己的良知法庭上审判自己。抉心自食,严厉地解剖自己,把自己内心中的沙子挑拣出来,还心灵以青山绿水,朗月清风,让道德的山水重新纯净起来。
  但是,内心的修炼如果离开世道秩序的优化,也是勉为其难的。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非理性的戾气。其实社会情绪中不断淤积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外部性恶化造成的,即由社会环境的恶化诱致的。为此,需要从根底处去整治社会环境,让公平、正义成为公共之善,使之成为调节人与人、人与心关系的价值基座。否则,失去社会环境的改善,缺乏刚性秩序的优化,单靠发动“灵魂深处的革命”,依赖软约束解决道德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危机的。“软硬”兼施才是祛病之道。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道德 义愤 自私 主义者
上一篇把创造精品力作放在文化发展首位 下一篇摆脱“道德无力感” 增强道德自信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