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验尿”误导需要双重反思
近日,有记者用绿茶替代尿液送验,随后医生称尿液检测出炎症、霉菌和杂菌等。8月1日,卫生部新闻办相关负责人称,仪器无法鉴定样本是否为尿液,相关报道有悖于媒体职业道德,是误导公众。负责人称,5年前已有类似案例,卫生部当时已作出回应,此次态度也没有改变。(8月3日《宿迁晚报》)
时隔5年,以茶水替代尿液送验被检测出炎症的黑色幽默再度上演,并同样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与争议。在佐证历史惊人相似的同时,又一次将医生和记者的职业道德推向公众评判的考场。也许以“茶水验尿”推出患重度肾虚、前列腺炎、附睾炎等离奇诊断让医德无语,但记者这种预设圈套、请君入瓮的钓鱼式调查,也着实让舆论监督的客观公正颇受质疑。
值得思考的是,“茶水验尿”为什么能够被医生“成功”验出疾病,又为什么成为记者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确认两个事实:一是医德缺失的情况绝非个例。没病诊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凡病皆需“检查”,的确是部分无良医院揽客赚钱的潜规则。君不见一些打着“免费服务”的体检,几乎可以得出“人人有病”的告知结果。二是揭黑查劣的监督并非易事。且不说早有“隔行如隔山”的古训,记者也不是百事通的超人,单就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而言,要窥测制假售劣和昧心牟利的黑幕就需“智取”和冒险。为查明真相,记者们常常以跟踪卧底的方式深入虎穴。说明这些事实并非为记者“茶水验尿”的行为袒护,而是言明舆论监督的辛苦。
以“茶水验尿”为例,尽管我们可以以尿检仪器没有首先鉴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而是直接把样本作为尿液来化验,由于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等原理,验证“茶水验尿”的荒谬,但谁又能排除医生没有在“有病求医”的思维惯势下的“先入为主”?更何况其就诊医院本身就是“男科医院”。同时,茶水被送上尿检仪也折射出送检流程的瑕疵,在现实医疗环境中,检验标本大都由患者本人采集和送检,送检窗口常处于无人值守状态,这无疑为一些人骗取病假和有意“钓鱼”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不正视并补上这些漏洞,涉事医院还“停业整顿”什么。
当然,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必须是真实、客观、公正,这也是记者应具备和恪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出于何种考量,不顾事实、以假乱真的所谓“钓鱼”式探秘,都绝对是有悖职业道德的荒谬行为,也是对当事单位和社会公众极不负责的乌龙行为。退一步讲,即使记者真想以假扮患者的亲历采访,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尿液送检,并通过在其他医院的同样检查验证医德是否诚实。如果健康的尿液被检出各种莫须有的成分,其对医院的指控无疑更为扎实有力。“摸鱼”不是“钓鱼”,以追求真相为天职的媒体人,必须率先对“钓鱼”等乌龙式监督说不。医院需反思整改,媒体人也要自重自警。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