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有媒体援引某受害者称,上海大火善款仅发放420万,其余4000万去向不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新闻立即被众多媒体和网站转载,引发的批评声如潮至。然而这是个不确切的传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区分会澄清说,捐赠款项总计5469.92万元,并非是4000余万;2011年度发放并审计了980余万,并非只有420万;其余款项正按计划有序发放。
传闻被风传,一来是我们太关注那场大火的受害者和后续的赔偿事宜;二来是大家被“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等玷污慈善事业的“浑水”搅怕了。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然而,一条备受关注的新闻,仅凭个人爆料,就仓促出笼,这实在是媒体的尴尬。而更尴尬的是,那么多的媒体前赴后继地“集体乌龙”。
从公布的信息看,上海的政府和慈善机构正在有序、按部就班地发放善款,并对发放的善款进行了审计。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政府已经做了或正在做,人们却不知道。不知道自然会引发猜想联想,甚至乱想瞎想。所以传闻甫出,就有人质疑“4000万”的去向,进了谁的腰包。现在看来,论者过于心急了,但这对政府和慈善机构来说,依然是一个教训。
政府施行政务,特别是为民办事,不能只埋头不吭声。现在是互联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与互动。如何沟通,怎么互动,时时考验政府的智慧。就拿这次的善款发放来说,政府部门应当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好事不出门”的窘境。
对慈善机构来说,用好每一分善款,既是自身责任,也是对捐赠者负责。不仅如此,当下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公布信息,让每个关心慈善的人了解善款的使用情况。
有人说,我们的慈善事业如今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公开透明,是抵御一切不实传言,重塑公信力的最佳手段。正是基于此,建立公开透明的改革机制已刻不容缓。今天慈善能够成为靶子,既是其不幸,也是其大幸;是危险之时,也是重生之机。慈善事业如何走出阴霾,走向未来,重新走进芸芸善众的心里,不妨就从及时、全面地公布“11.15”火灾善款发放情况做起。
(东方网-子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