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被漆得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被安放在打工子弟爱心会在北京东北郊黑桥村建造的社区里。这个面向打工子弟开放的项目,创意和行动一样大胆,工作人员解释,“一旦城市规划需要拆迁,我们只要跟随拆迁户把集装箱运走就可以了,打工子弟走到哪里,集装箱运到哪里。”(据10月17日《齐鲁晚报》)
那一个个五彩斑斓、随时可以移动的集装箱,并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创意,而是对打工子女的精神抚慰。在一次次搬迁、漂泊乃至推挡的过程中,在每每面临无处可去的情况下,至少,这些集装箱还可以让孩子们继续放飞读书求学的梦想。
移动集装箱教室针对的是下午放学到晚上睡觉之前这段时间打工子女的教育,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已经放学,父母根本顾不上陪伴他们,那些进城了的农民工子女惟有四处乱窜,不仅不能受到教育,甚至往往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对于广大农民工子女而言,能在这里得以暂时安歇,避免放学即放羊的境况,并接受课业辅导、生活指导乃至体育锻炼,应该说已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
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政府在善待打工子弟的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多共识。不过,透过这一集装箱教室事件,有关部门还应该有所反思,还应该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以场地而言,城市显然还有很多闲置的资源可以拿出来,提供给志愿者作为日常教育、辅导、培训打工子弟的场地,果如此,也可免去集装箱教室的诸多弊端。
打工子弟的教育理想并非高不可及,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可以读书学习的地方而已。城市不仅有能力,也有责任提供这些最基本的条件。面对集装箱教室,不能仅仅止于感动,更应该有所行动,政府、社会乃至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行动起来,共同汇聚成爱心和责任的洪流。如此,农民工子女童年的天空才不会暗淡,也才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
□胡印斌(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