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晖
甘肃幼儿园校车惨剧,21条生命罹难。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发生在校车上的悲剧并不止这一起。记者此前曾与相关官员学者有过讨论。第一个问题,校车制度在欧美国家已实行很多年,为何中国却不能建?
有熟悉情况的学者说,早在十多年前,教育部内部就曾就建立校车制度进行过调研。在最后形成的报告中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山,且学生居住分散,建立校车制度并不可行。
“这就是个借口。”这位学者说。
在这位学者看来,校车制度建立不起来,现实逻辑非常清晰——按照目前体制,建校车要涉及到包括教育、安监、公安、财政等多部门,并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如果明确了部门的事权归属,出了事,板子百分之百要打在主管部门身上。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建立校车制度。
事情发生转折,是在2001年之后。
当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公布,各地开始推行“撤点并校”。本来,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想对现有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提供质量。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很多学生被迫要到离家很远的中心学校上学。
在采访中,记者曾亲眼见过每日步行2个小时去上学的小学生,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己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校车就出现了,尤其是民办学校,为了招揽更多的学生就读,大多提供这项服务。因其解决了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深受家长欢迎。后来,一些公办学校也效仿开通了校车。
学校开通校车,一般没有政府的补贴,主要靠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有的是包含在学费中)。学校为盈利计,往往会压低运营成本,导致超载情况很普遍,有些车本身也是快报废的“带病车”,司机也是临时雇佣的。
这样一辆辆塞满了孩子的“校车”疾驰在中国中西部乡间田陌之中,发生事故绝对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农村地区频现校车惨案的原因。
多次惨案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令教育部门不得不重新思考建立校车制度的紧迫性。
今年8月份,教育部已在国内几个省市展开校车试点,包括浙江湖州市德清县、山东威海市和滨州市无棣县、辽宁本溪市桓仁县、黑龙江鸡西市、陕西西安市阎良区,试图应为下一步建立全国性的校车制度积累经验。
此次甘肃幼儿园校车惨剧,相信会进一步加速校车制度建立的进程。
不过,如果从一项公共政策制订的层面看,未来校车制度建立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主管部门的事权,国务院应明确教育部对校车制度的事权,牵头负责协调安监、质监、公安、财政等部门,并通过出台《校车法》来予以确定。
安全校车需要的是制度而非捐款
“不要小看校车,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教育部官员表示。除了要跨部门协调外,还要厘清社区、家长乃至校车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的职责。
“现在是一塌糊涂,出了事就抓一个教育局局长来垫背,除了平息民怨外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述学者抱怨。
其次,教育部尽快从财政保障机制上确定中央及地方各自的投入责任,以确保校车制度建立后有足够且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在目前学校各自开行校车暂无可能的情况下,应允许专业的民营公司进入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政府向其购买服务。
有专家还建议政府可借鉴国外经验,比如在美国校车运行是承包给私人公司,除了上下学接送孩子外,司机还可兼职承揽校外业务,以弥补运营经费亏空,但要确保司机不能疲劳驾驶。
甘肃幼儿园校车惨剧发生之后,有些声音颇为响亮,有人喊出“废公车,建校车”,有人呼吁“捐款买校车”。对于这样的声音,可以理解,但并不见得是好意见。
对于校车制度而言,教育部正在试点,没必要把它跟短期内绝无实现可能的“废公车”诉求直接挂钩,以至于混淆焦点,反而有可能拖延了校车制度的建立。
而对于民众捐款购置校车的声音,且不说校车因其特殊的安全要求而价格昂贵,就是其日常养护、汽油钱、司机工资,这笔庞大的后续开销该怎么解决?很有可能,民众善心捐赠的校车,最终会成为躺在学校操场上蒙满灰尘的摆设。
更为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要民众捐款买车?政府财政收入屡破纪录,纳税人应督促它在该花的地方花钱。有责任感的公民,亦应通过各自的渠道,推动政府尽快建立校车制度。
唯如此,这20个孩子的鲜血,才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