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魏书•崔光传》
“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近日,瑞银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表了首份“亚洲家族慈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慈善行业逐渐成熟,中国慈善家们正在更系统地参与并主导慈善。
自建国以来,中国慈善经历了从1949年至今60多年的洗礼,实现了让人振奋的变革。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展的“春蕾计划”到中国青基会的“希望工程”;从“中国红十字慈善家”李春平以每天捐款3万元的速度累计捐款两亿八千万,到“中国捐股第一人”牛根生捐出个人全部股份,开启中国民间慈善家“裸捐”先河;从慈善意识的转变,到行业规范的形成,经过一个甲子的历练,中国慈善事业正在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如同中国社会发展一样,让世界感到震惊。
爱之“春蕾” 开启中国现代慈善之门
1949年至20世纪末,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自建国初政府全面接管和掌控慈善事业,国家停止了一切民办慈善事业,慈善成为从属于政府部门工作事务的一部分。1954年以后,慈善事业更成为当时经营、研究、宣传的禁区。
而伴随着1978年国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时,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春蕾计划”展开了直接面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救助行动,这种慈善形式冲破了建国后慈善事业基本停滞的状态,为贫困女童敞开了通向成长之路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大门。
在“春蕾计划”之后,一批以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为代表的,面向社会底层的慈善公益项目在国内广泛开展。此类慈善公益项目受有识之士和单位的捐助,不再依靠完全由政府分配的资源,在全国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帮困行动,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在慈善意识上的束缚。
气冲斗牛 民间力量挺进慈善领域
迈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与上世纪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慈善也在2000年至2007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企业与公众的捐赠额不断攀升,民间力量的发展不仅让国人惊叹不已,也让世界对中国的慈善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和认知。
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基金会管理条例》,首次将基金会划分为“公募性基金会”和“非公募性基金会”。这一规定使更多社会力量能够灵活的参与到慈善公益行动中,中国慈善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慈善公益的企业家和个人,其中老牛基金会的创立者牛根生就是一个代表。
2004年底,牛根生捐赠并发起了非公募基金会“老牛基金会”。次年初,牛根生携家人捐赠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并约定待他天年之后,该等股份的红利100%归老牛基金会,被誉为“全球捐股第一人”,开启了中国企业家“裸捐”先河。
同期,李连杰“壹基金”、王振滔慈善基金会等一大批由民间企业家、知名人物发起的慈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慈善公益是财富最好归宿”的理念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2007年,数据显示国内企业与公众的捐赠额达到223.16亿元,约占我国2007年GDP的0.09%,调查显示90%的企业都参与过捐赠。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逐渐变为服务者、推动者,民间力量上升为慈善事业的主体,这一重要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慈善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大地震后 现代慈善进入崭新时代
2008年,中国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8.0级的地震引发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民间慈善高潮。在国内,不仅公众捐款、捐物的数额呈井喷式爆发,而且全民的慈善行为也引发了中国社会慈善理念的大讨论,促进现代慈善走向崭新的时代。
地震后,全国接收各界地震捐赠款物751.97亿元,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款物356亿元,深入灾区及在后方支援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300万人次,经济贡献约185亿元。这组数字反应出来的国民慈善力量,不仅让国人振奋,也让世界震惊。
随着慈善公益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慈善理念百花齐放的状态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李连杰的“壹基金”倡导“壹基金、壹家人”的理念,推广每人每月1块钱,一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慈善互动模式;老牛基金会的“基因慈善”理念,旨在通过改造“社会基因”来改造整个社会;陈光标的高调慈善理念展示了积极和坚定……。中国慈善在行动背后增加了思考,关于慈善目的、形式、意义等深层次的探索将慈善发展引导向逐步完善的方向,将中国现代慈善带入了崭新的时代。
“慈,爱也”。中国慈善事业历经60年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由初期少数人的积极奔走到后期全民的热情参与、由“望而却步”到 “万民所向”、由政府主管控制到推动监督、由企业和公众的观望试探到实践探索……《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一直蓬勃向上,伴随着中国整体财富及富人净值的增长而成长。这个国家的慈善事业已经走向成熟。”在万众瞩目之下,中国慈善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惊世之变,在未来,大国的慈善事业必将向成熟发展的方向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