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光东
这些“万一”当然不会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就可能是百分百的伤害,因而,我们既要做防“一万”的事,也要做防“万一”的事。
乘自动扶梯时,总是不自觉地看着电梯与天花板之间的那个死角,心生一种畏惧感,同时下意识地避让。然而,这种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不能成为所有人的潜意识,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种意识更是空白。
因而在现实中,即使有警示牌,即使有人劝告,还是有一些人会不自觉地把头或手伸出扶梯之外,乘扶梯时接打电话或做别的事情而把安全意识挤到一边。极少数的孩子则会把这种扶梯当成一种玩乐的场所,享受趴在扶梯上俯视所带来的点滴新奇。危险就这样潜在着,其中的绝大多数能够在受惊之际紧急避让,但总是有个别的不幸者难逃一劫。昨天北京西单新一代商场的一名8岁男孩就是这个令人痛惜的不幸者。
面对这个花季小男孩的不幸罹难,为人父母者多在叹惜流泪,更别说孩子母亲哭成泪人,悔不当初顾了自己卖衣服而让孩子独自跑去玩耍。事故发生后,有的认为商场应当把警示牌做得很大,有的认为商场应当有工作人员在电梯附近巡视,有的建议儿童乘坐自动扶梯需由成年人陪同,有的提醒乘坐扶梯注意“十不要”。说得都对,然而却都只能避“一万”,不能避“万一”。
在社会生活中,很多时候恰恰就是这种“万一”在起作用。跟随经商父母的孩子可以绝大部分时间在父母照看之下,却不能保证所有时间都在父母身边;警示牌再大,也会有个别人“一不留神”;工作人员巡视,也不能保证所有时间发现和提醒所有人;绝大部分儿童都有大人陪同坐自动扶梯,却会有极少数儿童独自乘坐;“十不要”绝大多数人记得住,但总会有极个别人记不住甚至不知道。这些“万一”当然不会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就可能是百分百的伤害,因而,我们既要做防“一万”的事,也要做防“万一”的事。
防止这个“万一”的事,就是当各种小概率都碰巧在一起发生之后,至少不要让生命有重大危险,尽最大可能地让生命少受到重大伤害。对应在这种自动扶梯上,就是在设计上至少要留足安全空隙。西单新一代商场与其他商场的电梯,差别就在于它的扶梯与天花板之间的空隙过小,当“万一”发生之后,脑袋就会迅速被夹进其中受强力挤压,再也没有回旋余地。如果这个空隙够大,小男孩或许能够从容避过危险,悲剧将不会上演。
在各种安全事故中,把最坏结果考虑之后再行设计,人们或许才可以说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