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陈太英“我的家就是他的家”
2013-04-29 13:19: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79次 评论:0

“我的家就是他的家”

    陈太英,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程庄村的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今年69岁,膝下有三个孩子,其中年龄最小的已40岁,个个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陈太英本该安享晚年,但作为侄媳的她,为了照顾好93岁的叔公高为军,依然整天不停地操劳,忙着给老人洗衣、做饭……她的真情和爱心受到了乡邻们的交口称赞。
  1963年,陈太英与同村的小伙高厚博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一家人主要靠种几亩地维持生活,随着三个孩子的先后出世,本来就不富裕的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了。
  高厚博有个叔叔高为军,婚后一直没有子女,仅是夫妻俩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为军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有病没钱医治,病拖久了,后来发展到卧床不起,长年需要妻子照顾。可是在1990年夏天,高为军的妻子因病离开了人世,当时已经72岁的高为军生活突然之间陷入了困境。陈太英的丈夫高厚博也因为体弱多病,根本没有能力来赡养高为军。后来村里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老人送到镇敬老院生活。
  陈太英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村委会,要求赡养老人。“你和你丈夫都快50岁了,你丈夫又体弱多病,三个孩子都还未成家立业,你自己家的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再添上一口人,你们家能撑得下去吗?而且你叔叔又长年有病,无疑是个沉重的包袱。”村干部劝她说。“叔叔没儿没女,我的家就是他的家,只要有我在,就不让叔叔到敬老院里养老,日子过得再清苦,好歹也能给叔叔一个安定的家。”
  第二天,陈太英就来到高为军家里,将高为军接到了自己的家中。
  “没钱也要给老人治病!”陈太英暗暗下定了决心。给叔公高为军治病成为了陈太英把老人接回家后的首要任务。没钱怎么办?凑。陈太英看到家里还有点余粮,当天就把粮食拉到了几十里外的粮站卖掉。家里还有什么值钱的?陈太英琢磨了半天,两头耕牛!卖,陈太英咬咬牙,把耕牛也卖了。钱还不够,借。向娘家借,陈太英从自己娘家先后借回300多元钱,还因为借钱的事与娘家的弟媳妇闹得很不愉快。向朋友借,向邻居借……陈太英把所有能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个遍。东凑西借,终于把给高为军治病的钱凑够了,陈太英一家也因此落下了近万元的债务。
  在陈太英的精心照料下,高为军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到了1993年,高为军不但不需要卧在床上了,而且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能活动以后,高为军渐渐觉得整天呆在家里闷得慌,陈太英就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带老人出去走走,散散心。
  2000年,丈夫高厚博患病去世。当时陈太英的三个儿子已经在城里安家立户,家里只剩下陈太英和高为军,三个儿子就商量把母亲接到城里去居住,陈太英考虑到再三,想到家中的高为军年时已高,腿脚不太灵便,耳聋眼花,更需要人照顾,便毅然决定继续留在村里照顾高为军。陈太英告诉儿子们说:“你们去城里吧,我留下来照顾老人。”
  “孝顺孝顺,让老人顺心了才叫孝顺。”这是陈太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事,高为军也不例外,经常唠唠叨叨个没完没了。但陈太英从不嫌高为军烦,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要求,同时想着各种法子哄老人开心。陈太英还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人老了,就是老小孩,要有耐心,让老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才行。”
  看到陈太英无微不至地照顾高为军,村里人都羡慕地说:“高老爷子命真好,有了这么好的一个侄媳妇。”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慈善车轮”在爱心路上转动 下一篇洋河股份成长为社会公益标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