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政府角色,做强志愿服务伙伴计划
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中央文明办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主题,纷纷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精彩纷呈的志愿服务工作。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良好社会氛围,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报酬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具有四大特征即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
传统观念认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推动者和决策者,理应主导着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这一模式概况为行政主推型志愿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其固有的优势,可在短期内解决活动过程中的人员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但此模式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财政经费的大量浪费,监管的不完善和效率低下等。我们经常看到的问题就是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机关工作人员放弃本职工作,在上班期间去敬老院、福利院等开展走马观花式的慰问。类似走访慰问、打扫卫生、交通执勤、接头摆摊等浅层次工作,严重缺乏深刻的活动内涵,难以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我们政府在角色上发生转化,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合作伙伴计划”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型志愿服务模式向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作、常态化开展、专业化服务的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转变。简单的定义就是志愿者服务团队设计好志愿服务项目后政府进行前期调研分析立项后向热心志愿服务工作的爱心公司企业推荐项目寻求他们对相关项目的冠名赞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大项目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的社会影响力。要实现这一创新型的志愿服务伙伴计划,需要政府在角色上做好“四角色转变”:
一是政府角色转为关系沟通协调者。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下,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政府全额买单。而新型的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则是打破“政府包干制”,由政府对志愿者团队设计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前期调研立项、中期协调爱心赞助公司企业、后期对项目宣传造势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政府角色转为理念引导者。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下,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上班期间带有利益性去外面参加活动,不符合志愿服务的特征,带有强迫性和非公益性。志愿服务伙伴计划中,政府在志愿服务时间上引导志愿者利用下班和节假日时间段开展活动、志愿服务理念上广泛宣传,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
三是政府角色转为团队“孵化者”。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对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鉴于志愿者的能力和学识参差不齐,政府应积极组织特定的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志愿者参与伙伴计划的能力。政府还需在政策和项目上支持志愿者,积极培育和孵化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志愿服务团队,提升服务效果。
四是政府角色转为舆论宣传者。政府结合自身特色,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活动,总结志愿服务伙伴活动的优秀经验,深化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政府通过新闻媒体专栏、网络论坛平台、手机版等宣传报道机制,大力宣传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先进事迹和伙伴计划开展情况,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丰满多彩的志愿服务伙伴计划,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工作氛围。
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在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的实施中,志愿者、政府和爱心赞助公司,应发挥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做强志愿服务伙伴计划,推动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好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