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让座风波”说到“社会公德”
杭州的一个小伙子,因为在公共汽车上没有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而被这个妇女的丈夫连扇了5个耳光。为此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让座不对,有的说打人不对,也有的说旁观不语不对。但无论如何,这种事情的发生,都是人际关系的悲哀,也是社会公德的倒错。
去年,杭州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今年,杭州又出了“最美司机”吴斌。这两个“最美”的典型,不仅感动了杭州,而且感动了全中国。为此,我曾经天真地想,可爱的杭州人,真的有爱心、有品位、有道德。
万万没有想到,同样是杭州人,竟然不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而且不让座的是一个小伙子,就坐在公交车明确标注的“照顾专座”上。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辆K192路公交车,接连广播了4遍:“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但坐在“照顾专座“的小伙子不让座,其他人也不让座。一车人,都像聋子和哑巴一样,任凭抱婴儿的妇女站在那里晃来晃去。可能也正是这种冷漠的气氛,点燃了那位丈夫的怒火。因此当没让座的小伙抬头看他时,他再也怒不可遏。随着一声:“看什么看?”接着就是5个耳光。把小伙子打得眼镜碎飞、鼻血横流。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得到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共识和公认。要求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都应当遵循这个行为规则。
但杭州的“让座风波”,告诉我们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拥有和张扬社会公德,不等于每个人都遵守社会公德。平日说起话来。谁都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讲道德,谁都觉得自己有道德。你如果说谁“没道德”,他肯定跟你急。但一到了具体事上,尤其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一些人便强化了自我,忘记了道德。
在一个相对发达和文明的时代,也应该造就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走在路上的时候,希望能来一辆车。当站到车上的时候,又希望有个座。而一旦有了座,便忘了走路者和站立者。甚至面对妇孺和老幼,也不愿意少坐片刻。只是他们忘了,座位不是商品,更不是自己专属。当让不让,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良心和道德。
社会公德需要自觉。没有约束,更没有逼迫,而是发自内心的良知,促以自觉自愿的行动。社会公德最怕的就是不自觉。我不知道那天坐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的乘客,有没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机关干部。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自觉的为抱孩子的妇女让座,那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道德,又该谁来带头?
社会公德需要监督。很多的公交车和地铁,都设了老幼妇残孕专座。但总有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男女,毫不客气地坐到那里。来了抱小孩的不让,来了老人更不让。甚至有人在公交车上动手打人,也丝毫不用担责。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没人去管。比如,可以提高全民的“鄙视力”,也可以给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曝光。
社会公德需要安全。首先是做好事的安全。一个人做好事引来误解和麻烦,就会有一百人甚至一千人不敢再做好事。其次是管闲事的安全。传统的文化,已经得出一个“管闲事,落不是”的定律。而我们要打破这个定律,就必须建立一个全社会的管闲事安全系统。并发动所有的公职人员,率先垂范,践行公仆责任,弘扬社会公德。(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