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火热荧屏之后的思考
这个夏天,在电视荧屏上最火的节目就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全新模式的选秀类节目,一时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夏去秋来之时,“中国好声音”也已经告一个段落,至于节目所带来的火热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它的火和它今后的路。
∮思考一:“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在于选手唱得真实,评委直言不讳,贴合观众生活
所谓成功,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搔首弄姿卖噱头,她端庄娴淑显真诚,清新之风让人眼前一亮,有网友“激动得难以入睡”。著名媒体人刘春发微博称:我要为《中国好声音》鼓掌,因为它在精彩好看动听的同时,传递了正能量。中国电视,呼唤正能量。>>详细
好音乐要有好声音,而好声音不仅要有流畅的旋律陪伴,更要倾注感情。《中国好声音》在主脉络上把握住了最关键的就是声情并茂,注重音乐本质,形式最终要服务与内容,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发自内心的声音永远是第一位,好声音值得期待。>>详细
∮思考二:节目整体策划不落窠臼,推广平台传递正能量获社会支持
节目要赢得观众的心,必须有独特之处。从秀明星到秀普通百姓,从秀个体到秀群体,从猎奇到观照现实,《中国梦想秀》和《中国好声音》在原有类型节目基础上不断创新升级,形式推陈出新,内容精益求精,为综艺节目追寻品质之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详细
中国内地电视选秀节目正在经历“七年之痒”,一方面,观众的热情已被各种庸俗的同质化选秀节目严重透支,另一方面,广电总局的“限娱令”让选秀节目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尽管如此,在今年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大战中,很多观众仍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感和惊喜。《中国好声音》、《梦立方》等选秀节目因“正能量”而逆势取胜,似乎给后选秀时代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条突破重围的路径。 >>详细
∮思考三:音乐成为消费品,现状可观可后劲不足
作为选秀节目的大众文化,本身的缺憾,在于自身文本的贫困。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费斯克教授曾经说:“大众文化的文本充满了裂隙、矛盾与不足”;“大众文化中具体文本的贫乏性……因为它的短暂性和重复性。”因此,“中国好声音”虽然力求出新,但自身文本所存在的这种“短暂性和重复性”,使得它只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商品被人们消费,而一时承担不起流行歌曲原创力的重担,我们对它无须苛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坐在转椅上的导师,更是我们当今整个音乐界。>>详细
∮思考四:全新音乐产业链条值得期待,选秀歌手应全力以赴继续努力
即使对选手背景、导师评判、广告插播、决赛结果等不乏争议,但作为“收视王牌”,《中国好声音》至少“把一些高层次观众拉回电视机前”。而在国内电视界争相引进国外节目版权之时,《中国好声音》所选择的制播分离、协议分成、捆绑合作、资源整合、产业开发等运作方式,也创造了原版节目“本土化改造”的一个“高产样本”。 >>详细
其实,从表面看起来,选秀选手唱不红市场仅仅是他们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对于节目制作方来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节目的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对于相关各方来说,大家都少一些短视,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是正途。中国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