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群体”铸就“英雄之城”
——宿迁“英雄张森”现象探究(上)
离张森舍己救人已过去一段时间,然而英雄的壮举带给宿迁城的震撼和影响远没有消散。“森能量”的传递,“森群体”的延续,让张森精神产生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如果我们稍稍把事件回放,可以发现,在张森纵身一跃后,桥上又有两市民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他们分别是吴培洋、张广成。在救援过程中,两名奔走报警的女子,17名用校服结成“生命绳索”的学生,4名黄河水上乐园参与搜救的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热心市民,这些人也是一个个的“张森”。其实,他们都是英雄。
如果我们把时光追溯得更远一些,可以发现,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从未在宿迁停顿过。
教师裴昌彩,在2005年4月28日下午毫不犹豫地纵身上前,用力将小学生拽到路边,自己却被手扶拖拉机撞倒,身负重伤。那一刻,她瘦小的身躯放大了一个充满人性之美的英雄形象。
军人赵楠,2009年3月18日在老家宿豫区休假时,为救一名落水妇女,也是奋不顾身一跳。那一刻,他没有犹豫,更没有退却。那一刻,他的身影是那么伟岸、那么令人动容。
农民朱家亮,在2012年3月4日看到有人落水,同样是没有犹豫,纵身一跳。20多年来,他救过的车祸重伤者、打架被刺伤的人、落水儿童等共有14名。平时,他像泥土一样朴实。然而在每一个救人的瞬间,他又如高山一样厚重。
还有朱柱、李少文、顾开柱、朱士岭、孙桐、夏学勇……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宿迁上空。
据统计,建市以来,我市已有1700余名见义勇为人员,有数十人因见义勇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多人被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百人次分别获得全国、全省“见义勇为英雄”、“中国骄傲”、“全国优秀保安”等荣誉称号。
1700多位见义勇为英雄,汇聚成一个令人尊崇的英雄群体。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却用血肉之躯和义勇之举共同书写了惊天动地的闪光篇章,让宿迁这块洪泽湖畔的红色故土成了名副其实的“英雄城”
按照古人的解释,植物中的精华者为英,动物中的强健者为雄。英为才智,雄为胆识。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在今天,“英雄”一词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象征的是社会正气、良好风貌,更象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在一个个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中,改变的,是人们对传统“英雄”的理解和认识;不变的,是对“英雄”的演绎与发扬。
见义勇为的行为需要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培养,只有平时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具有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关键时刻才能毫不犹豫。生活中的张森,孝顺善良,一身正气;工作中的张森,仔细认真,吃苦耐劳。正是这些优秀品质的沉淀,危急关头,才有非凡之举。
英雄原本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关头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张森奋不顾身的纵身一跳,让“英雄”的光环更加耀眼。生死大营救中,报警、找绳子、借快艇、下水救人,桥面上的市民多方奔走,合力施救,把“英雄”内涵拓展的更为博大。“英雄”不再是王侯将相、忠仁志士的专属,他是每一个心存善念、言存善语、行使善举的人们。
好人杨庭标,从1992年坚持照顾泗洪县梅花敬老院50多位孤寡老人,至今仍未间断;民警陆迅,热心公益事业17年,“迅哥有约”网站成了为民服务大平台;百姓“贴心人”唐明清,一次次的舍生忘死,始终将百姓的利益装在心间。还有最美乡村医生王永祥为渔民日夜挂帆巡诊,好司机王猛狂奔千米抢救男孩,最美的哥左臣面对遗失的30万元巨款毫不动摇......
一个个震撼心灵的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普通英雄人的形象: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这些品质在宿迁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据团市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志愿者已有13万人,他们满怀激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社会公益、尊老敬老、法律援助、消防宣传、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献血应急、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助学等多项志愿者活动。他们中有参与汶川、舟曲、玉树等抗震救灾愿做终生志愿的个体户老板彭嵩,有长期坚持参与扶弱救残、无偿献血的公司职员王慧,有奉献爱心、做志愿领头人的优秀党员邓平安……
这些平凡人的善举和感人事迹,诠释着新时期“英雄”的含义,用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延绵大爱汇聚成新时期宿迁的“新英雄群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与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们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期雷锋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宿迁人的良好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进一步擦亮了宿迁“英雄城”的荣誉招牌。
数英雄,谈英雄,我们在为宿迁英雄的壮举感动不已时,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萌生疑问:为何宿迁英雄这样多?葛明 田庆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