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铺就青年公民成长新路
今天是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纪念日。在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在机场车站、救灾前线,在北京奥运会赛场,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据统计,志愿者七成以上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因此被称为“80后”、“90后”,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更加醒目的新称号--“志愿者公民”。
“80后”、“90后”在家里通常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不少人担心他们娇生惯养、弱不禁风,是扶不起的阿斗。然而,他们在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以及超人的爱心、耐心与宽容。他们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人士的理解、支持和赞誉,他们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得益于新时期的志愿服务为他们铺就了一条崭新的成长道路,得益于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探索形成了崭新的自我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
“80后”、“90后”之前的几代人,出生和成长环境都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社会体制的影响,在整齐划一的单位组织框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规范下,大多数人都沿着“家庭--学校--单位”的既定渠道,接受着一元化的知识教育和路径单一的成长教育。“80后”、“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持续推进的环境中,传统的单位组织框架有的逐渐解体,有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这些变化使他们一开始就全方位地受到外部社会的影响,几乎同时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世界的多元化教育。他们不再是一群形象黯淡、表情单调的沉默者,而是一群个性鲜明、神态丰富的实践者。他们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也肩负了新的时代使命。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的强大与开放,为新一代志愿者公民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志愿服务则向他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利益的社会生活样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志愿服务平台,更是将他们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大背景,让他们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经验。
根据新一代志愿者公民现有的出色表现及他们具有的潜能,有理由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寄予厚望。较之前几代人,无论是作为志愿者,还是作为其他身份的公民,新一代志愿者公民的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开放,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进程有更直接而迫近的感受。他们的英语将得更加自然流畅,他们将更加深刻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他们会更加注意提醒自己是中国人,提醒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公民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格与风范。他们更加懂得行动和参与的价值,愿意用具体而微的努力,稳健而有序地改变社会。他们身上较少背负传统的沉重包袱,因此可以更加自信而不自卑,可以对现实和未来怀有更多的乐观情绪,而不必沉溺于历史的悲情以及对世界的疑虑乃至不能自拔。
志愿服务为“80后”、“90后”标注了一个亮丽的符号,新一代志愿者公民为志愿服务增添了新鲜的内涵。志愿者公民前途未可限量,志愿服务的明天大有希望。(周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