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摇篮”的叠加效应
时至今日,好像总还有些地方有些官员,对待精神文明建设依然秉持着“嘴上重视,手上轻视”、“风来抓一阵,风过放一边”作派。建议他们都来读一读《山区小城何以成“文明摇篮”》(载2月13日《光明日报》),读一读三明市的先进经验,如何?
地处山区的福建省三明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条件诸多不便。但是如今,“君到三明见,人家尽笑颜”,你会看到一幅家给人足、市井升平的画图。他们尤以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闻名全国。纵观其首创的种种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如“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一个贯穿的风格就是李瑞环同志题词肯定的“贵在坚持”,就是重视建设的叠加效应。
诸如此类做法、机制、组织,也许在有的官员眼里,“好是满好的,可是缺乏轰动效应”,“做这些,解决得了什么民生大问题?”于是下面创新出来的成果,他是懒懒的,不肯出手支持。甚至,前任创下了,他出于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也会歇手,另推一套。就这样,折腾加懒政,很遗憾,一些好事好措施在那里成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三明人好就好在目光远大,深谙久久为功之理。你看,“满意在三明”活动自1987年3月拉开序幕,至今已坚持近27年。他们在当年全国飘扬的“五讲四美”大旗下,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满意在三明”,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实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提高服务质量,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不弃一点一滴,旨在积寸为尺,从老难题到新难题、从低层次问题到高层次问题一一化解,终于量变带来质变,变出一个物阜民丰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摇篮”的诞生,也依靠叠加效应,是坚持的产物。宏观上是这样,三明市的历届领导都力推“满意在三明”不动摇。中观上,社区组织也是,譬如坚持社区共建理事单位机制,“尽管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共建机制这个接力棒没落过。”东霞社区主任罗丽华说。
微观上,也一样做到。这里有林瑞班20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有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有梅列区个体理发师庄彩男多年坚持每月5日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凡此种种,分开来看,算不得大事,但是合而观之,就有叠加效应风生水起。汉堡包公司有句格言:“事情就怕一点一点加起来。”说的是俭省,其实适用于行善。不要小看了点,点和面,会转化。从横向上看,大家都来一点一点地做,文明就会扩大,就气势奔腾,终至无数的点聚集,就成了面。从纵向上看,则更见其叠加效应。道德行为,一点一滴都深蕴人性,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一百年前的马克?吐温认为盲姑娘海伦·凯勒以一生不甘沉沦的人格,而有资格“和伟大的拿破仑一样伟大”,说的就是这种感染作用。基于此,你也做好事,他也做好事,结果呢,一加一往往不是二。得到的是三、是四、是一连串人群起效法!
推动行善,组织行善,参与行善,时时处处须行善,三明人重视叠加,贵在坚持。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印证了一条历久弥新的真理:持续的善行就是伟大。(司徒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