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助人为乐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日,媒体报道出一则新闻,标题为湖南公务员欲扶摔倒老人,周围人喊“不要扶”。咋一看仅是老生常谈的关于“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话题,无新颖之处。但文章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此新闻事件显现出三种人:冷眼旁者、自我保护者及热心肠者。这三种人亦代表社会上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一话题的所执三种看法的三类人群。冷眼旁观者自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践行者们;自我保护者则是道德层面尚留存一份良知,一份同情心的人群,然出于自我保护本能,选择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处理;热心肠者们心无反顾,无论外界如何纷说,毅然热心于爱心事业。可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之道德典范、道德楷模。
社会是多元化的,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人人都是“雷锋”的年代尚未来到。当我们总在批判社会道德日渐滑坡、沦陷的同时,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人们尚有良知,社会尚有热心人。哪怕是冷眼旁者同样出于善意向热心者高喊“不要扶”。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倒不如思考如何守卫道德,趋向良善;思考如何挽救助人为乐的最后一根稻草。
避免道德层面公地悲剧的上演责任在国家、在社会、亦在政府。
传统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依靠的是统治阶级确立的礼治模式,人们井然地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现代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需要依靠法治。只有建立起对讹诈者严惩,对好心人保护、奖励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惩恶扬善的道德良性机制,才能形成人人敢于、乐于向善的社会风气。
当然除了保护以外,还需要做的是教育与宣传。道德教育要集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各方力量。同时发挥媒体优势,加大正面宣传引导,树立道德楷模。(顾温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