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秋节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你将如何度过中秋节?答案必然是五花八门,出门旅游、参加婚宴、走亲访友,都是现在很多人过节的方式。客观而言,在传统中秋节碰上国庆黄金周之际,人们突然拥有了长达8天的悠闲假期,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可以理解的,要不这个“漫长”的假期该怎么打发呢?
可是,只是旅游、赴宴、访友,又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呢?那就是过节的文化味、人文气氛。现在的中秋节,有很多关键词,比如月饼,比如旅游,比如宴会,但是这些关键词,似乎越来越跟物质的多寡和财富的多少紧密相连。
可是,一个传统节日能够传承千年,能够具有如此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它依靠的肯定不止是一些外在的、物化的符号,而是依靠一些内在的情感和凝聚力。正如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之物,是一种体现传统节日的载体,但是中秋节真正打动人心,真正让天下苍生魂牵梦萦的却是团圆的主题,是亲情的召唤。这才是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最核心的文化密码。
可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现在的中秋节,正在朝着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在精神层面上却逐渐迷失。当我们坐在灯火辉煌的酒店里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有几个人会在乎窗外悄悄升起的月亮?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笑得前仰后合,又有几个长辈会给孩子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传说?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这些曾经打动了我们祖先的故事和传说,都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找,而“我们的中秋”只和一盒盒月饼、吃不完的酒席、赴不完的宴会有关。
如果一个传统节日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色,就像是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灵魂,必然变得毫无生机、了无生气,而最终结果就是式微、被轻视,直至被忽略。这从近年来人们对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抱怨中可见一斑。
那传统节日该如何回归传统,回归人文?一要轻物化,去功利和浮躁;二要重人文气氛。具体说来,月饼可以不用买那么好的,饭可以不用去酒店吃,但平时分散各地的家人一定要团聚,平时被忽视的亲情一定要凝聚和升华。也只有如此,中秋节才不会失去它本该具有的人文氛围,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秋如此,端午如此,春节如此,所有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是如此。(苑广阔)